场馆观察 | 疫情考验下,体育场馆如何应考和突围?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0-05-20 分享到:

广东省体育场馆协会联合南方+体育频道、广东省体育记者协会,推出体育时事新闻评论音视频媒体栏目“体育1+1 体育场馆篇”,结合体育场馆方面的政策、事件和产业的热点话题,通过与体育场馆行业大咖的1对1访谈,聚焦体育实事。

本期人物访谈就体育场馆行业复工复产、未来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此次邀请广东省体育场馆协会副会长单位广州珠江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盛,探讨疫情考验下,体育场馆如何应考和突围?

珠江文体在全国六个省市经营管理12个场馆项目,另外还有4个参与投资的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正在建设中,管理面积达195万平方米,管理资产达300亿元,规模及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场馆运营及投资建设领域树立了广州国企的新标杆。

 

“六联”举措积极应对疫情

记者:作为全国体育场馆运营的领先企业,今年前4个月,珠江文体的经营情况如何?

唐盛:今年的疫情来的很突然,对行业的冲击非常大。前四个月我们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月疫情发生之前的正常经营期,我们归纳为“提前布局抓经营”。每年年底至第二年春节前这段时间是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的旺季,演唱会、企业年会、体育比赛、迎春晚会、庙会展销会等大型活动比较集中。

我们提前半年就开始商务接洽和项目储备,今年1月珠江文体在全国的各大场馆的档期排得都很满,大型活动的收入再加上全民健身和寒假体育培训(部分课程因疫情被推迟)的收入,1月实现了开门红。

第二阶段是1月底到3月底,为“积极联动控疫情”阶段。自新冠疫情出现以来,珠江文体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到守馆有责、守馆负责、守馆尽责,以“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为指导,以“五到位”为目标,快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公司防控方案,公司领导靠前指挥,项目负责人分工包片,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经营收入方面,比往年同期有较大程度的下滑,大约下降了80%以上。

第三阶段是4月开始的,为“全面复产稳发展”阶段。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按照分区分级的原则,3月17日广州体育馆就率先获批准有限部分对外开放,截至3月底,我们在广东、山东、重庆、福建等地市12个在管项目都实现了全面复产、有序部分开放。

场馆开放一定程度释放了市民全民健身的需求,毕竟在家“憋”了太久,场馆开放也是城市社会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的重要标志。在有序开放场馆、逐步恢复生产经营的同时,我们也对下一步的发展做了积极的谋划,我们有信心克服当前的困难,保持珠江文体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记者:场馆运营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珠江文体做了哪些应对措施?

唐盛:我们梳理疫情对体育生态圈影响的六大因素,并作出了“六联”的措施。

首先联系我们的客户,降低损失,可以延期的延期,通过网上授课,降低发生线下课程退费的挤兑风险;

其次,联系场馆业主,减免或缓交维修基金,减少支出;

第三联系主管单位,寻求赛事资源,寻求消费券的发放,促进场馆消费;

第四联系监管部门松政策,因为疫情期间对于内场管理还是比较紧,比如演唱会等演出无法举办,我们积极联系监管单位,希望根据疫情的缓解情况,及时对相关活动“松绑”;

第五个联系合作伙伴,提前回收收益,通过互联网,打通线上线下联合发展,促进营销;

第六个是联接网络蓄客户。整合资源拓宽渠道,打造城市文体APP,把吃住玩在这里共享,未来消费者除了订场,还可以享受吃住行等服务,该APP疫情期间增加了5000粉丝;利用网络新媒体,利用B站、抖音等打造网红场馆;再就是增加网上体验,网上直播、课程、带货,增加线上体验,为线下体育消费导流。

目前,场馆开放情况在不断改善,相信下面几个月,我们能把第一季度的损失弥补回来。

 

场馆规划应将运营需求前置


记者: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世界难题,珠江文体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未来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会是什么样的?

唐盛:市场化运作结合三个方面,第一个结合国家现在推广的改体制、改功能的大背景;第二个结合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趋势;第三个坚持准公益加市场化的大原则,希望场馆在规划阶段将后期运营的需求前置,真正体现以体育为本,以体养体实现体育场馆赛后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疫情过后体育场馆也面临着业态升级,改善体验,提升盈利能力的需求,如何深入挖掘生产力,跳出场馆看体育服务在供给侧提供的内容?

唐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融合文体旅。体育场馆不仅仅是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平台,也是文化沟通、商贸交流的载体。在场馆举办的大型会展、演艺和比赛会给城市带来大量的人流观众,会促进餐饮、交通、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融合文体旅,也是我们今后围绕体育场馆这个特殊平台,大有可为的方向之一。

第二要结合大健康。体育也是大健康的一部分,疫情过后,大家会更加重视全民健身。政府出台的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两个文件中的关键词包括“运动处方、体育融合、非医疗健康干预、体质测试、运动风险评估”等,就是体育场馆的附加值,有了附加值才能使体育场馆向高质量发展。

第三要拥抱新基建。借新基建的契机,利用5G大数据、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场馆转型升级为智慧场馆,成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通过场馆升级改造,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提升运营者的管理效益、提升政府监管者对场馆运营的满意度。我们也在借此谋求转型发展,加快公司信息化建设,深挖线上业务增长点,推进办公信息化、场馆智能化、业务智慧化、管理数字化进程。

 

探索智慧场馆的“ABC”需求


记者:智慧场馆是体育场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在珠江文体的设想中,未来的智慧体育场馆“长啥样”?
唐盛:智慧场馆是个热门话题,也是未来场馆转型升级的大趋势,要实现智慧场馆“不图虚名”,就得先了解各方的需求,主要是A、B、C三块,清楚了各方的需求,再嫁接高科技去实现,智慧场馆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地。

第一: To A(Administrator) 对于监管方,需要通过智慧场馆了解市民的体质情况、了解我们场馆免费开放的效果、了解老百姓对哪些活动哪些运动特别喜欢、需要了解市民到场馆消费的频次、了解公共体育设施设备损毁情况、了解政府发放的优惠券是否精准投放,以及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指导和编制全民健身地图等。

第二: TO B 对于运营方,要通过场馆升级改造后,提高场馆的经济性,能降低管理成本(无人或少人管理);通过在终端设备上安装感应系统、数据收集,对所有场馆设备的情况一目了然;另外通过穿戴设备,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性等。

第三: TO C 对于客户端,提高到场馆消费的体验,打造一个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闭环,比如AI人工交互、人脸识别、智能支付、智能自助取还手环、智能零售、智能自助大屏查询管控、智能大数据分析、手机微信自助管理、手机预约自助服务等多种管理平台服务等。另外还包括能否提供消费者的运动画像、运动处方、技术分析等个性化增值服务,能否实现场馆吃喝玩乐一体化的服务方案等。

疫情将为中国体育产业转型发展带来契机,进一步加深数字和实体体育产业的融合,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智慧场馆建设中的应用,让体育场馆更加人性化、智慧化。


记者: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对于体育场馆运营行业的整体影响?

唐盛:此次疫情为2020年全国各行业普遍带来严峻的经济发展困难,体育场馆管理行业在第一季度均面临场馆闭馆、大型赛事活动取消、康体培训暂停、配套商业经营困难等问题。

随疫情逐步控制、场馆分级分区开放,行业情况将有所回暖,但取消的大型赛事、演艺活动及培训等营收缺口需进一步填补、积压的活动排期待更科学谋划。而占场馆行业经营收入较大比例的大型活动具有人员密集的性质特点,属于较高风险类活动受到严格管控,完全放开很可能延后至第四季度甚至之后。

经过疫情冲击,人民健康生活观念得到进一步树立、部分产业链内的同行寻求资源整合机会、积压活动会有序恢复,特别是体育场馆作为城市特殊应急、避难场所列入国家战略,政府会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加大对存量场馆的改造力度、加大对场馆专业化运营管理的力度等,这都将为我们经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我们信心的来源所在。

 

点击下载附件: